“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”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《塞上曲》,原句为:“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”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献身精神,也展现了古代将士保家卫国、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。
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:我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,又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呢?玉门关是古代边塞的重要关口,象征着边疆的遥远与危险。诗人用“生入玉门关”来比喻战死沙场、魂归故里的悲壮结局,表现出一种无畏生死、忠于国家的精神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无数仁人志士都曾以这样的信念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。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,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“报国”的真正含义。无论是战场上的将士,还是和平年代的建设者,只要心中有信仰、有担当,都是“愿得此身长报国”的践行者。
今天,我们虽不再面临烽火硝烟,但“报国”二字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它可以是坚守岗位、默默奉献,也可以是勇于创新、推动社会进步。无论身处何地,只要心怀家国,便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使命。
“何须生入玉门关”并非否定生命的珍贵,而是强调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胸怀。真正的爱国者,往往不计个人安危,甘愿为国家付出一切。这种精神,在当今时代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。
总之,“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忠诚、奉献与担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