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宝藏问答 >

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,拜谢!求解答这个难题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2 02:53:36

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】韩愈的《师说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代表作之一,文章围绕“从师学习”的重要性展开论述,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、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。本文将对《师说》的原文进行总结,并附上逐句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。

一、《师说》原文总结

《师说》全文共四段,结构清晰,层层递进:

1. 提出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,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,并指出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”。

2. 通过对比古代与当时的师道状况,批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。

3. 第三段:以孔子为例,说明圣人无常师,进一步论证从师学习的普遍性和必要性。

4. 第四段:指出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,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与相互学习。

二、《师说》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。
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 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人。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,谁能没有疑惑呢?
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 有了疑问却不跟从老师学习,那些疑问就永远得不到解决。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,我跟从他学习;
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,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跟从他学习。
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际与先后哉?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,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大小和先后呢?
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 因此,无论地位高低,无论年纪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 唉!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了,想要人们没有疑惑,太难了!
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 古代的圣人,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,尚且还跟从老师请教;
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 现在的普通人,他们比圣人差得远,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。
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 因此,圣人更加圣明,愚人更加愚昧。
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,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,大概都出于这个吧?
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! 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,选择老师来教育他们;但对自己却以从师为耻,这是糊涂啊!
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 那些孩子的老师,只是教他们读书、练习句子的断句,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、解答疑惑的老师。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 不知道句子的停顿,不能解决疑惑,有的请教老师,有的不请教,这就像只注重小的方面而忽略了大的方面,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之处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 医生、乐师、工匠这些人,不以互相学习为耻。
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 士大夫这类人,一提到“老师”“弟子”这些话,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。
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,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 问他们为什么,他们就说:“他和我的年纪差不多,道德学问也差不多,地位低的就感到羞耻,官职高的就显得阿谀奉承。”
呜呼!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 唉!从师学习的风尚无法恢复,可以知道了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 医生、乐师、工匠这些人,君子不屑一顾,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,这真是奇怪啊!
圣人无常师。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
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 孔子曾以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为师。
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 郯子这些人,他们的贤德不如孔子。
孔子曰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” 孔子说:“三个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。”
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 因此,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,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,懂得道理有先后,专业技能各有专长,如此罢了。

三、总结

《师说》不仅是一篇关于“从师”问题的议论文,更是一部倡导尊师重道、提倡终身学习的思想著作。它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,批评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现象,并以孔子为例,说明“圣人无常师”的道理,鼓励人们虚心学习、不断进步。

通过本文的原文与翻译对照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韩愈的写作意图与思想精髓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