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聊斋志异之义犬文言文翻】《聊斋志异》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,内容多以鬼怪、狐仙、人兽相恋等题材为主,富有哲理与情感。其中《义犬》一篇,讲述了一只忠诚的狗为报恩而舍生取义的故事,体现了“义”这一传统美德。
本文将对《聊斋志异·义犬》进行文言文翻译,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和思想内涵。
一、原文节选(文言文)
> 有屠人,负薪归,遇一犬,形甚瘦。屠人怜之,弃其薪,饲之。犬因得活,常随屠人行。后屠人病卒,犬不食,日守其尸,悲鸣不已。邻人闻之,哀而葬之。犬乃终日不去,如是者数月。或谓犬曰:“汝亦人也,何苦如此?”犬忽作人语曰:“吾非犬也,昔为书生,误杀一人,死后转生为犬,以赎前业。今见君死,感君之恩,故来报之。”言毕而死。
二、白话翻译
有一位屠夫,背着柴火回家,途中遇到一只瘦弱的狗。屠夫同情它,丢下柴火,给它食物。狗因此得以存活,常常跟随屠夫一起走动。后来屠夫生病去世了,狗不吃东西,每天守在屠夫的尸体旁,悲痛地叫着。邻居听到后,感到悲伤,便将屠夫安葬。狗一直守在墓前,几个月都不离开。有人问狗:“你也是人,为什么要这样?”狗忽然说人话:“我不是狗,以前是个书生,误杀了一个人,死后转世为狗,来偿还前世的罪业。现在看到你死了,感激你的恩情,所以来报答你。”说完就死了。
三、
《义犬》通过一个关于狗报恩的故事,传达了“知恩图报”的道德观念,同时也反映了佛教中“因果报应”的思想。狗虽为动物,却能懂人性、重情义,体现出一种超越物种的忠诚与仁爱。
四、文言文与白话对照表
文言文 | 白话翻译 |
有屠人,负薪归 | 有一位屠夫,背着柴火回家 |
遇一犬,形甚瘦 | 遇到一只瘦弱的狗 |
屠人怜之,弃其薪,饲之 | 屠夫同情它,丢下柴火,给它食物 |
犬因得活,常随屠人行 | 狗因此得以存活,常常跟随屠夫一起走动 |
后屠人病卒 | 后来屠夫生病去世了 |
犬不食,日守其尸,悲鸣不已 | 狗不吃东西,每天守在尸体旁,悲痛地叫着 |
邻人闻之,哀而葬之 | 邻居听到后,感到悲伤,便将屠夫安葬 |
犬乃终日不去,如是者数月 | 狗一直守在墓前,几个月都不离开 |
或谓犬曰:“汝亦人也,何苦如此?” | 有人问狗:“你也是人,为什么要这样?” |
犬忽作人语曰:“吾非犬也,昔为书生,误杀一人,死后转生为犬,以赎前业。” | 狗忽然说人话:“我不是狗,以前是个书生,误杀了一个人,死后转世为狗,来偿还前世的罪业。” |
今见君死,感君之恩,故来报之 | 现在我看到你死了,感激你的恩情,所以来报答你 |
言毕而死 | 说完就死了 |
五、结语
《义犬》虽篇幅不长,但寓意深刻,不仅展现了动物的灵性与忠诚,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善与德。通过这篇故事,我们可以感受到蒲松龄对人性、道德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