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舳舻的基础解释】在古代中国船舶文化中,“舳舻”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词汇,常用于描述船只的结构或船队的规模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术语,以下将从其基本含义、历史背景及常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。
一、基础解释
“舳舻”是古代汉语中对船体结构或船队的称呼,通常指船尾和船头部分,也可泛指船只本身或成排的船只。在文学作品中,常用来形容战船或大型船队,具有较强的军事和航运色彩。
- 舳:指船的后部,即船尾。
- 舻:指船的前部,即船头。
- 合称:“舳舻”连用时,常表示整艘船或成排的船只,尤其在描写水军或大规模船队时使用较多。
二、历史与文化背景
“舳舻”一词最早见于《诗经》等先秦文献,后在汉唐以后的史书、诗词中频繁出现。尤其是在描写战争、水路交通、漕运等情况时,常以“舳舻相接”来形容船队绵延不绝的壮观景象。
例如,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中提到“舳舻千里”,形容东吴水军战船连绵不断,气势恢宏。
三、常见用法与示例
| 用法类型 | 示例句子 | 含义说明 |
| 描述船队 | “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。” | 形容战船数量众多,场面宏大。 |
| 指代船只 | “舳舻之间,鼓声雷动。” | 表示船与船之间的战斗场景。 |
| 文学修辞 | “舳舻横江,风帆蔽日。” | 常用于诗歌或文章中,增强画面感。 |
四、总结
“舳舻”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,不仅代表了船体结构,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。它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绘船队规模、战争场面或水路交通,是了解古代航海文化和军事历史的重要切入点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语含义 | 船尾与船头的合称,也可指整艘船或船队 |
| 历史来源 | 最早见于先秦文献,汉唐后广泛使用 |
| 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造船技术、水军规模及航运发展 |
| 常见用法 | 描写船队、战场、文学修辞等 |
| 代表性文献 | 《三国志》《诗经》等古籍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“舳舻”这一词语的历史背景与实际应用,有助于深入学习中国古代的船舶文化与语言表达方式。


